在建設農用大棚的的時候,不僅要充分考慮大棚造價的問題,同時還要注意大棚中二氧化碳濃度和低溫的變化規律,這兩大參數會對農用大棚中作物的生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。
正常情況下,農用大棚夜間二氧化碳積累一般只有500-700克/m3,日出后1-1.5小時內濃度會迅速下降,9時前后降到300克/m3,接近自然界的二氧化碳濃度;10-11時降到100克/m3左右,出現二氧化碳饑餓。
這種情況下,需要對農用大棚進行通風,通風后二氧化碳濃度雖然有回升,但也只能維持比300克/m3稍低的水平。不過農用大棚二氧化碳追肥倒會收到好的效果,但從長遠看,還是應采取增施有機肥為主的措施。
農用大棚土壤溫度會因為季節的變化而變化,一般從頭年10月到次年5月,棚內淺層地溫比棚外平均高5℃左右,10月份地溫可維持在10-21℃,11月上旬棚內地溫已降至10℃以下,不再適合喜溫蔬菜生長。
1月上旬到2月中旬,淺層地溫維持在0~2℃,夜間表土結冰,晴天白天解凍。到3月下旬地溫回升到13~23℃,可以定植喜溫蔬菜。4月上旬至6月上中旬,大棚內作物生長茂密,覆蓋率較高,地溫回升緩慢。6月份棚內地溫可能達到30℃,但仍比棚外低。
總的來說,農用大棚內地溫變化基本是與氣溫變化是保持一致的,但和地溫出現約比氣溫維持2小時左右。而且地溫分布存在中間高、四周低的特點,所以在設計作物布局的時候要考慮到。 |